商家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主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核心要件包括:主观故意、虚假陈述、消费者受误导、造成实际损失。符合这些条件即可追究商家法律责任,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或500元保底赔偿。
-
主观故意要件
商家必须明知或应知陈述虚假仍实施欺骗,例如故意将翻新机作为全新机销售。过失行为(如标错价格后及时更正)不构成欺诈。 -
虚假陈述形式
包括虚构商品功能(宣称保健品能治病)、隐瞒缺陷(不告知事故车历史)、伪造资质(使用虚假检测报告)等。根据市场监管总局规定,虚假广告、过度包装均属欺诈手段。 -
因果关系认定
需证明消费者因商家误导而做出错误决定。如老人被虚假宣传诱导购买高价保健品,保留销售话术录音即可形成完整证据链。 -
赔偿标准执行
食品、药品领域适用"退一赔十";普通商品最低赔偿500元。2023年浙江某商家因虚假宣传翡翠产地被判处赔偿消费者3倍货款并承担鉴定费。
消费者遭遇欺诈时应立即固定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直接起诉。注意7日内网购无理由退货权与欺诈索赔可并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