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及赔偿核心在于:故意误导行为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主张三倍赔偿,刑事欺诈可能构成诈骗罪,民事欺诈可撤销合同。
-
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标准
- 故意误导:经营者通过虚假宣传、隐瞒缺陷(如商品瑕疵)、伪造资质(如假冒文件)或虚构价格(如大数据杀熟)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均属欺诈。
- 主观故意:法律要求经营者存在故意欺骗行为,若因疏忽或客观原因(如物流损坏)导致问题,则属于违约而非欺诈。
-
赔偿规则与**途径
- 三倍惩罚性赔偿: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欺诈行为需赔偿消费者支付金额的三倍,不足500元按500元计算。例如,购买200元假货可获赔600元。
- 刑事后果:若欺诈涉及金额较大(如超3000元),可能构成诈骗罪,面临有期徒刑或罚金。
-
民事救济措施
- 受欺诈方可依据《民法典》第148条请求法院撤销合同,恢复原状并索赔损失。例如,健身房虚假宣传游泳池可用,消费者可撤销合同并索赔。
提示:保留交易凭证,优先协商或平台投诉,必要时通过12315或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