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明确规定,欺诈行为的认定需满足四个要件:行为人主观故意、实施了欺骗行为、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 欺诈的法律后果包括合同可撤销、赔偿损失等,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重要规制内容。
-
主观故意要件
欺诈方必须明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相,且具有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的直接目的。例如,商家将翻新机作为全新产品销售,即存在主观欺诈故意。 -
客观欺骗行为
包括积极虚构事实(如伪造产品检测报告)或消极隐瞒法定义务(如房屋卖家故意隐瞒严重漏水问题)。虚假宣传、伪造资质等均属典型欺骗手段。 -
因果关系链条
受欺诈方需证明其决策直接受虚假信息影响。若买方明知车辆有事故记录仍购买,则不能主张销售方欺诈。 -
法律后果与救济
受欺诈方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且有权主张赔偿(如购车差价、鉴定费用)。撤销权需在知道欺诈事由后1年内行使。
民法典通过欺诈制度保护意思表示真实性,消费者留存交易记录、沟通凭证是**关键。遇到疑似欺诈时应及时固定证据,必要时咨询专业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