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寿的骗术问题,结合权威信息与案例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常见骗局类型:
一、保险产品相关骗局
-
虚假宣传与高收益产品
业务员常以“高利息”“抗癌针”“零利息**”等为诱饵,夸大保险收益或虚构**服务。例如,南京72岁孙大爷被诱骗购买550万元保险,称含抗癌保障且利息高于市场水平,实际为诈骗。
-
合同条款陷阱
-
终身险取款限制 :部分产品被宣传为“可取回现金”,但实际为终身险,提前退保需支付高额违约金。如20年前购买的“终生康宁保险”,20年后取款需损失6000元。
-
分红型产品概念混淆 :如“一分利”年金险,实际是本金复利而非真利息,合同第6年返本,后续按万能账户利率计息,但宣传时故意模糊说明。
-
-
代理退保与非法中介
通过“代理退保”或“高手续费”吸引客户,篡改保单信息(如车辆行驶证)以降低保费,理赔时制造事故骗取理赔。例如,河南某分公司曾破获一起通过纵火骗保的团伙案,涉案金额85万元。
二、销售行为违规问题
-
职场销售压力
部分代理人利用职场人脉,通过洗脑式销售、业绩考核压力,诱导客户购买保险或信用卡。有案例显示,代理人要求新员工购买保险,否则影响职业发展,甚至威胁曝光。
-
培训费与保证金陷阱
以“考试费”“保证金”为名收取费用,承诺退还未办理业务时退还,实际用于个人利益。例如,某分公司曾因要求员工缴纳100元培训费未果后,以解约为由扣除工资。
三、其他相关风险
-
零息**骗局 :部分机构宣传“零利息”**,实则收取高额服务费或利息,导致借款人因逾期陷入高额罚款。
-
恶意催收与诈骗 :信用卡套现后,催收机构可能通过骚扰电话、冒充执法机关等手段追讨,甚至与诈骗团伙勾结。
建议与防范措施
-
提高金融素养 :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产品细则与理赔条件,避免被概念化宣传误导。
-
警惕高收益承诺 :若遇到“高于市场”的保险收益,需核实产品类型,正规保险公司不会以高收益为卖点。
-
规范销售渠道 :选择官方渠道办理业务,对非官方代理保持警惕,避免因小失大。
-
保留证据** :若遭遇诈骗,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如中国人寿财险已联合警方破获多起骗保案。
提示:若接到自称保险客服的来电,要求转账或提供银行账户,应通过中国人寿官方APP或拨打95511核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