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团伙购买过期食品敲诈时,商家应坚决拒绝妥协,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同时加强日常食品管理避免漏洞。此类行为已涉嫌敲诈勒索,法律明确支持商家**,而市场监管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打击也表明对此类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
保留关键证据
监控录像、交易记录、通讯内容(如微信聊天、短信)等是证明敲诈行为的关键。证据链完整能帮助警方快速立案,也为后续法律程序提供支持。例如,乌兰浩特市破获的团伙案件中,商家通过提交购买记录和监控画面协助警方抓捕嫌疑人。 -
第一时间报警
法律明确将“以索赔为目的故意购买过期食品”定义为敲诈勒索,商家无需畏惧威胁。市场监管总局建议直接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多地案例显示,警方会对职业敲诈团伙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 -
拒绝支付赔偿
妥协支付可能助长团伙气焰,导致反复勒索。法律快车等平台强调,商家应坚定立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非私了。若已遭遇索赔,可向律师或市场监管部门咨询合法应对方案。 -
加强食品管理
建立临期食品专柜、显著标识保质期、细化销售记录等措施能减少被钻空子的风险。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商家需履行自查责任,从源头避免过期食品流入市场。
总结:面对职业敲诈,商家需结合法律手段与日常管理双管齐下。保持警惕、留存证据、主动报警是维护权益的核心,而规范经营则是预防此类问题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