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差额作为赔偿,赔偿期限最长11个月。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监察投诉等方式**,用人单位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关键点包括:双倍工资计算方式、**流程、证据保留要点。
1. 赔偿金额及计算标准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应从第2个月起每月向员工支付双倍工资,最多支付11个月。例如月薪5000元,员工工作满1年未签合同,最高可获赔5000×11=55000元。超过1年后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但不再产生双倍工资赔偿。
2. 法律依据与**途径
员工需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交考勤记录、工资流水、工作证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仲裁裁决后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步可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要求责令用人单位改正并处罚款。
3. 特殊情形处理
若企业已提供合同但员工拒签,用人单位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可不支付赔偿。但企业需留存《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书》及员工签字确认的拒签文件。电子劳动合同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未采用书面形式仍属违法。
4. 员工注意事项
保留入职通知、社保缴纳记录、工作沟通记录等辅助证据。注意双倍工资仲裁时效从应签合同月份起逐月计算,超过12个月未主张的月份将失效。已签署合同被企业单方扣押的,可要求返还并主张赔偿。
劳动者遭遇企业不签劳动合应及时通过法律程序主张赔偿,避免超过时效丧失权利。用人单位未依法签订合同不仅需承担经济赔偿,还将影响企业信用评级。建议员工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针对个案制定**方案,同时注意留存书面沟通记录作为证据链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