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起全面落地执行,标志着资产管理行业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此次新规的核心目标在于化解金融风险、打破刚性兑付、推动净值化管理,对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资管产品提出统一监管要求。
——
核心内容与执行路径
- 过渡期安排:政策最初发布于2018年4月,设定三年半过渡期(至2021年底),允许存量产品逐步整改。实际执行中,部分复杂资产处置延长至2022年末,但新发产品自2022年起完全适用新规。
- 净值化转型: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需按公允价值进行净值核算,投资者需自负盈亏。例如,银行理财全面告别“预期收益率”模式,改为业绩比较基准展示。
- 去通道化:禁止多层嵌套投资,限制非标资产规模,推动资金流向标准化债权和股权资产,降低影子银行风险。
——
关键影响与应对措施
- 投资者适应性调整:普通投资者需重新评估风险偏好,从“闭眼买理财”转向关注产品底层资产和管理人能力。例如,R2级(中低风险)产品成为主流选择。
- 机构业务重构: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独立运营,信托公司压缩融资类业务,券商资管发力主动管理型产品。
- 市场长期利好: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头部机构凭借投研能力和渠道优势进一步集中,推动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
资管新规的执行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迈向成熟,投资者需主动适应新规则,通过多元化配置和长期持有降低波动风险。金融机构则需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合规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