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遵循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比较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的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并据此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具体方法如下:
一、核心计算公式
递延所得税 =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该公式综合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通过调整差异类型(应纳税或可抵扣)及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的净变动。
二、关键步骤
-
差异识别
-
比较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差异、存货跌价准备差异等。
-
-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计算
-
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抵扣差异 × 税率(如可抵扣亏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
-
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差异 × 税率(如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盈利等)。
-
-
损益确认
-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记贷方,负债增加记借方,最终影响所得税费用。
-
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三、注意事项
-
时间性差异处理 :需根据差异转回的可能性确认资产或负债,避免高估或低估未来应纳税所得额。
-
权益法调整 :被投资单位盈利或亏损时,按持股比例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四、与旧准则的区别
新准则更强调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通过系统识别差异类型并动态调整,提升了会计信息与税务处理的匹配度,同时简化了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