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要依据,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科学、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原料采购到供餐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以下是具体标准及执行措施:
1.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食堂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维修保养、原料采购至供餐全过程控制管理、餐具饮具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等。
2.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 保持清洁:操作人员需在准备食品前、操作过程中及便后洗手,确保食品加工场所和设备清洁卫生。
- 生熟分开: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需与其他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 做熟:食物需彻底煮熟,确保杀灭细菌和寄生虫。
- 保持食物安全温度:避免食物长时间存放于危险温度范围(5℃至60℃)。
-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确保食品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严格监控其来源。
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 31654-2021),食堂需在场所布局、设施设备、加工过程、供餐要求等方面符合国家规范,确保食品安全。
4. 人员健康与培训
- 食堂从业人员需持有健康证明,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性疾病。
-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5.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禁止使用非法添加物,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总结
食堂食品安全标准的严格执行,不仅关乎学生的饮食健康,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持续的人员培训,食堂可以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