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政策,国家对校外托管机构的政策主要围绕规范管理、安全保障和分类监管展开,具体如下:
一、政策核心方向
-
禁止学科类培训
严禁校外托管机构开展学科知识培训或聘请未持证教师授课,违规行为将立即暂停。
-
明确机构定位
校外托管机构仅能提供非教学时段的用餐、休息、看管等非营利***,不得开设全日制班或从事其他无关业务。
二、监管与准入要求
-
分级管理体制
实行属地政府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市、县(区)政府需制定管理办法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
资质与场地规范
-
营利性机构需向市场监管部门登记,非营利性机构需经教育、民政部门审批;
-
场地要求:禁止地下室、危房等,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3-4平方米,需设置独立出入口和防火分隔。
-
-
人员与安全标准
-
从业人员需持有健康证、治安保卫培训证等,配备专职或兼职安保人员;
-
食品安全需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建立30天以上录像保存制度。
-
三、专项治理措施
2024年起,全国多省开展校外托管机构专项治理,重点检查资质、收费、安全等方面,推动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四、政策依据
主要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制定。
总结 :当前政策强调校外托管机构的非营利性定位,严格限制学科培训行为,通过分级管理、场地和人员规范保障安全,并通过专项治理强化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