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益保护措施的核心在于完善法律保障、强化欠薪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和提升职业技能,通过多部门协同机制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
法律保障与**渠道
国家通过《劳动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工劳动报酬、社保缴纳等权益,并建立工资争议速裁庭、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等机制。例如,总承包单位需对分包欠薪先行清偿,各地推行“欠薪找我”二维码等智慧化**平台,实现投诉1日内受理、15日内办结的高效处理。 -
根治欠薪长效机制
各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如嘉峪关市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排查欠薪隐患,呼和浩特市实施“红黄蓝”预警监测工资发放数据。对恶意欠薪企业实施失信联合惩戒,限制招投标等经营活动,2024年以来全国累计为农民工追讨工资超亿元。 -
均等化公共服务
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住房等权益。例如,鼓励产业园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农民工纳入医保和公积金体系。多地开展新市民培训,提升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 -
就业与技能提升
通过“订单式”培训、返乡创业税收优惠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人社部门联合企业、技能培训,如呼和浩特市年均培训建筑领域农民工1.8万人次,并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提示:农民工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调解仲裁或诉讼**,及时关注政策动态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