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员工在家死亡是否属于工伤,关键取决于死亡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若员工在家加班期间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可视同工伤;反之,若与工作无关(如休息时猝死),则按非因工死亡处理,企业仅需支付丧葬补助等法定待遇。以下是具体分析:
-
工伤认定的核心条件
法律明确“工作岗位”不限于办公场所,居家办公、加班期间突发疾病死亡符合工伤认定标准。例如,教师深夜批改试卷后猝死、员工居家处理工作事务时发病,均被法院认定为工伤。但需提供工作记录、通讯证据等证明死亡时处于履职状态。 -
非工伤情形的处理规则
若员工在家休息时因个人健康原因死亡,企业无需承担工伤责任,但需结清工资、支付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例如,广东省规定非因工死亡抚恤金最高为24个月本省人均可支配收入。 -
争议解决与证据保全
工伤认定争议常因证据不足引发。建议员工保留加班记录、工作沟通痕迹;家属若遇拒赔,可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援引最高法判例(如2017行申6467号)主张权益。 -
企业合规要点
用人单位需依法缴纳社保,避免因未参保导致赔偿纠纷;完善加班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指令与健康保障义务,减少法律风险。
员工在家死亡的法律后果差异显著,家属与企业均应依据事实与证据理性应对,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支持以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