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资与退休工资的关系因人群而异:对于2014年前退休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老人”,档案工资直接决定退休金水平;而企业职工和2014年后参保的“新人”,养老金主要取决于社保缴费记录,档案工资仅用于特殊工种认定等辅助作用。
-
体制内“老人”依赖档案工资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2014年养老保险改革前退休的“老人”,其退休金按档案工资的80%-90%核定。档案中记录的职务、工龄、工资调整表等是计算基础,例如某教师退休时若档案工资为5000元,则退休金约为4000-4500元。 -
过渡期“中人”双轨并行
2014-2024年退休的事业单位“中人”,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1994年前工龄按档案工资计算,1994年后按社保缴费计算。若档案缺失,视同缴费年限无法认定,可能导致退休金减少20%-30%。 -
企业职工关联性较弱
企业职工养老金公式为“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指数×年限×1%”,档案工资仅用于核定早期缴费基数或特殊工种认定。例如,某工人档案记载高温作业满10年,可提前5年退休,但养老金仍按实际缴费计算。
提示: 体制内人员应定期核对档案工资记录,企业职工需确保社保缴费基数与工资匹配。未来养老金并轨完成后,档案工资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