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操作简便或应急
关于公司采用现金发放工资的常见套路,结合法律规范和实际案例,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常见操作套路
-
以转账金额作为缴费基数
公司可能以银行转账金额作为社保、公积金缴纳基数,而将现金部分排除在外,导致实际缴费金额低于应缴数额。若后续补缴,因现金发放难以提供有效证据,劳动者**难度较大。
-
工资总额计算偏差
加班费、年假工资等与工资总额挂钩的补偿均以转账工资为计算基础,现金发放可能被忽略或减少,使劳动者无法获得应得报酬。
-
劳动合同条款规避
部分公司会在劳动合同中模糊工资构成,如以“基本工资+绩效”等名义规避最低工资标准或延长工时,现金发放成为掩盖手段。
二、潜在风险与法律风险
-
税务违规风险
现金发放可能用于避税,如减少银行流水以降低纳税基数,但此类行为若被税务部门查实,将面临罚款及滞纳金处罚。
-
劳动争议隐患
未提供工资条、奖金发放记录等证据,导致劳动者在协商、仲裁或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补偿金额可能被压缩。
三、法律规范与**建议
-
明确工资构成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用人单位需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且应提供工资条、奖金明细等书面证据,保存2年以上备查。
-
警惕隐性条款
包吃住、白条等福利不得替代法定工资,若发现此类条款,应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
规范操作流程
采用银行转账、电子支付等可追溯的方式发放工资,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降低纠纷风险。
四、证据收集与**途径
-
沟通录音或书面确认 :通过微信、邮件或录音笔记录与上级关于工资总额的沟通内容。
-
工资表与签字凭证 :要求公司提供现金发放的工资表,并要求员工签字。
-
法律咨询与仲裁 :若协商无果,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建议劳动者入职时仔细阅读劳动合同条款,对工资发放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