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以及提出“支架式教学”的伍德(David Wood)等。他们的核心观点聚焦于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
- 让·皮亚杰是认知建构主义的奠基人,提出“同化”与“顺应”概念,强调儿童通过环境互动逐步形成认知结构,认为知识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 列夫·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则关注社会文化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成人与同伴的协作能拓展学习者潜能。
- 杰罗姆·布鲁纳进一步拓展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需通过“发现法”培养高阶思维,倡导通过分类、假设验证等主动探索知识。
- 伍德等人基于维果茨基的“脚手架”概念,提出“支架式教学”策略,主张教师通过阶段性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复杂任务。
- 其他贡献者如美国教育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认知过程三重理论”,强调学习中的认知平衡,而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融合了建构主义核心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社会情境的关键作用,对当代教育实践影响深远。理解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助于更科学地设计适应性学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