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派游戏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表现,其实质是“同化大于顺应”,即儿童通过游戏将外部信息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而非被动适应现实。 这一理论由皮亚杰提出,强调游戏与智力发展的关联性,并揭示了不同认知阶段对应的游戏形式差异。
-
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学派将游戏视为智力活动的延伸,认为儿童的游戏方式直接反映其思维发展阶段。例如,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游戏以动作重复为主,而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则出现规则性游戏,如棋类。 -
同化大于顺应的本质
游戏是儿童主动改造现实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例如,在“过家家”中,儿童会忽略现实规则(如爸爸的角色行为),按自己的理解演绎,这体现了“同化”主导——即用已有经验解释新事物,而非调整认知结构(顺应)。 -
游戏的分阶段特征
- 象征性游戏(2-7岁):通过假装和角色扮演表达认知,如用木棍当马;
- 规则游戏(7岁以上):依赖逻辑和协作,反映儿童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理解认知学派的游戏观,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通过观察游戏行为评估儿童的认知水平,并提供适龄的发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