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我国养老金并轨10年过渡期正式结束,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实现统一,预计体制内外待遇差距缩小至30%,但受缴费基数差异影响仍将持续存在。
从2014年启动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于2025年10月完成最终过渡,10年缓冲期内逐步平衡了体制内外养老金待遇差异。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依靠财政全额拨付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90%,而企业职工需个人与企业共缴,替代率仅40%左右,导致相同工龄退休人员待遇差距显著。过渡期内采取“保低限高”策略,例如2024年退休人员若老办法测算为5000元、新办法为6000元,则按90%差额补发至5900元,2025年起彻底按新标准执行。
改革推动了养老金计算公式统一,以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积累为核心,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直接影响待遇。企业职工普遍缴费基数偏低(尤其中小企业按最低标准缴纳),而机关事业单位按实际工资足额缴费,导致即便规则相同,实际待遇仍存差距。例如企业职工退休后约3000元,机关事业人员可达4000元,叠加职业年金后差距或缩减至30%左右,但完全平衡难以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至全家使用,优化了退休人员医疗保障便利性,但养老核心问题仍聚焦于缴费贡献与待遇匹配度。
养老金并轨是系统性工程,虽消除制度双轨的不公平性,但实际待遇差异受历史缴费积累影响仍将持续。未来养老金调整机制与经济发展挂钩,建议个人持续关注政策动态,企业需合规提升缴费基数,个人可通过补充商业保险增强养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