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已全面升级为素养目标,其核心变化在于从知识技能的单一培养转向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塑造,突出强调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并非对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其深化与发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强调三维融合,但在实践中常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而素养目标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框架,将教育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例如语文领域的“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数学领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以及跨学科共性能力如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这一转变使教育目标更贴合真实社会需求,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需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的实操性体现在其可观测、可培养的指标体系上。例如,地理学科通过“人地协调观”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强调“探究实践”与科学态度。这些细化指标既保留了三维目标的综合维度,又明确了学科特质与育人导向。素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如“环境保护项目”需融合地理、生物、化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面对这一变革,教师需调整教学策略:一是融合三维目标与素养要求,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维训练与社会实践;二是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如角色扮演、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是通过多元化评价关注过程性成长。未来教育将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最终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跨越。教育者需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培养能适应变局、引领创新的全面发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