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合同工属于市场化用工形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编制内员工”,但根据合同类型可分为核心编制(合同制)、准编制(市场化)和临时性用工(社会化)三类,其稳定性与待遇呈阶梯式差异。
- 核心编制(合同制):档案由国资委管理,辞职需审批,常见于应届生或党员,享受完整薪资福利及晋升通道,接近“铁饭碗”但占比不足30%。
- 准编制(市场化):合同期限固定(如3-5年),待遇与合同制基本持平,但隐性福利(住房补贴、年金等)可能缩水,晋升存在“处级以下天花板”。
- 临时性用工(社会化):名义同工同酬,五险一金按低标准缴纳,裁员风险高,多用于短期项目或基层岗位。
提示:判断身份需看合同甲方(是否国企直签)、薪资结构(是否含岗位工资+工龄津贴)及社保基数(是否按实际收入缴纳)。合同工转编机会有限,但优秀表现可争取政策内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