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虚报工人工资再要回去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或职务侵占罪,具体需结合虚报金额、主观意图及是否实际占有财物等因素判定。
-
法律定性
虚报工资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工资表骗取发包方款项,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若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单位财产,则涉嫌职务侵占罪。即使未实际领走款项,串通虚报行为仍可能因“犯罪预备”或“未遂”被追责。 -
常见手段与风险
包工头可能通过虚增工人人数、伪造工时或提高工资标准等方式作假。此类行为一旦查实,轻则需返还不当得利并承担民事赔偿,重则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罚金甚至没收财产。 -
**与防范建议
发包方应严格审核工资表、保留用工记录及转账凭证,发现异常及时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工人若被胁迫参与虚报,可举证免责,但知情不报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虚报工资绝非“小聪明”,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无论是包工头还是发包方,都应坚守诚信原则,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劳资纠纷,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