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赔偿的十大坑: 职场裁员潮下,N+1补偿金看似是“法定礼包”,实则暗藏计算基数陷阱、签字文件套路、支付拖延风险等十大深坑,稍有不慎可能损失数万元权益。
- “N”计算基数被偷换:HR常以“基本工资”忽悠,实际应包含奖金、补贴等应发工资,且需按税前未扣社保的金额计算。
- 工作年限“四舍五入”错误:不足半年按半月算,超半年按整月算。例如4年零20天应为4.5个月,而非4个月。
- “+1”代通知金适用范围混淆:仅适用于《劳动合同法》第40条情形(如不胜任工作),非所有裁员都需支付。
- 协议暗藏“再无争议”条款:签字后即使发现少算补偿,法律**也可能败诉。
- 离职证明被加负面评价:如标注“不胜任离职”,影响后续求职,属违法行为。
- 支付日期未明确约定:公司可能拖延支付,甚至以“分期”为由拒付。
- 当月工资被克扣:协议未写明当月工资和绩效,离职后可能被恶意扣除。
- “双封顶”误导:仅月薪超社平工资3倍时,N才封顶12个月,否则需按实际年限计算。
- 协商变“自愿离职”:HR诱导签离职申请而非解除协议,导致补偿金落空。
- 社保公积金断缴:协议未明确补缴责任,离职后可能需自行承担。
总结:面对N+1方案,务必逐条核对计算基数、留存证据、拒签模糊文件,并坚持“协议盖章再签字”。权益受损时,及时仲裁或诉讼,法律始终是劳动者的底线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