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带薪休假政策的核心变化在于强化执行监督、鼓励弹性休假,并明确未休假补偿标准。新政策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纳入工会监督重点,要求企业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支持与小长假连休形成错峰假期。关键亮点包括:未休年假需按日工资300%补偿、工龄分段休假天数不变(5/10/15天)、中小学春秋假试点推广,并严禁以“自愿放弃”等理由剥夺休假权。
-
政策背景与目标
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带薪休假列为消费环境改善的核心措施,要求地方政府常态化监督企业执行情况,重点解决“不敢休”“不能休”问题。政策旨在通过保障休息权提升消费能力,同时推动弹性休假模式试点。 -
休假标准与资格
职工连续工作满1年即可享受带薪年假,工龄1-10年享5天,10-20年享10天,20年以上享15天。法定节假日不计入年假,且企业可统筹安排分段休假,但一般不得跨年度。特殊行业需经审批后执行综合工时制。 -
未休假补偿规则
企业因工作需要未安排休假的,需按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报酬(含正常工资)。计算基数以剔除加班费的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准,月薪制按21.75天折算日工资。离职时未休年假需一次性结算补偿。 -
监督与**要点
劳动者需保留书面休假申请、考勤记录、工资条等证据。若企业拒绝安排休假,可向人社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时效从第三个年度起算。政策明确禁止企业以“经营困难”为由集体取消年假。 -
弹性休假创新
鼓励带薪年假与五一、国庆等小长假连休,形成9天以上的长假期。部分城市试点中小学春秋假,方便家庭同步安排。企业可结合生产需求分批安排休假,但需与职工协商一致。
总结:2025年政策通过“强监管+高补偿”双轨制推动带薪休假落实,劳动者需主动了解权益并留存证据,企业则需优化休假管理制度以避免法律风险。弹性休假或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