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需保管15年的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会计凭证类
-
原始凭证 (如发票、收据等)
-
记账凭证 (包括传票及附件)
二、账簿类
-
总账 (汇总各类经济业务的账簿)
-
明细账 (按科目分类的详细账簿)
-
日记账 (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补充说明 :
-
银行对账单 :需保管5年
-
月/季度财务报告 :需保管3年
-
会计移交清册 :需永久保存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性较高的搜索结果。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需保管15年的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会计凭证类
原始凭证 (如发票、收据等)
记账凭证 (包括传票及附件)
二、账簿类
总账 (汇总各类经济业务的账簿)
明细账 (按科目分类的详细账簿)
日记账 (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补充说明 :
银行对账单 :需保管5年
月/季度财务报告 :需保管3年
会计移交清册 :需永久保存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性较高的搜索结果。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下会计档案应至少保管15年 :会计凭证 (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 (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 一、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这些档案是企业财务管理和审计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保存至少15年,以便在必要时追溯和核对财务信息。 二、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记录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资料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10年的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财务报告类 月度、季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用于反映企业短期经营成果。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需永久保管。 二、税务及行政相关文件 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 用于核对账目和税务申报,需保存10年。 国家金库编送的报表及缴库退库凭证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需要保管10年的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银行相关档案 银行对账单 用于核对银行交易记录,需长期保存以备审计和查询。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作为银行与单位账目核对的重要凭证,需保存10年。 二、财政及税务档案 国家金库编送报表及缴库凭证 包括税收年报、基本建设拨**年报等,涉及财政资金流向,需严格保管。 税务机关税务经费会计档案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保管期限为10年的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财务报告类 月度/季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等,需在会计年度终了后移交档案管理机构保管。 国家金库及税务机关报表 国家金库编送的报表、缴库退库凭证,以及税务机关的税务经费会计档案,均按10年期限保管。 二、凭证及特定档案 财政预算单位凭证
财务资料保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安全性 :财务资料应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如锁着的抽屉或保险箱,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盗窃。 完整性 :所有财务资料应保持完整,不得丢失或损坏。这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如发票、收据、账单和银行对账单等。 可访问性 :财务资料应易于访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到和使用。这包括对文件进行适当的分类和标记,以及使用电子存储系统来提高搜索和检索效率。 保密性
财务资料的保管年限根据类型不同分为5年、10年、30年或永久保存 ,其中发票存根需保存5年 ,账簿凭证等涉税资料需保存10年 ,会计凭证和账簿的最低保管期限为30年 ,而年度财务报告等需永久保存 。以下是具体分类说明: 发票类资料 :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需保存5年,电子发票数据需确保与纸质发票一致并同步保存。 账簿与涉税凭证
财务报表的保管期限因类型而异,核心期限包括永久、10年、30年三类,其中年度财务报告需永久保存,会计凭证和账簿通常要求30年,而月度/季度报表多为10年。 永久保存类 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等关键资料需永久存档,确保企业长期经营中的法律追溯和审计需求。 30年保管类 会计凭证、总账、明细账及日记账(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需保存30年,覆盖企业可能面临的税务稽查或经济纠纷周期。
10年或30年 根据最新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财务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如下: 一、保管期限分类 永久保管 适用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档案,如涉及重大诉讼、税务争议或国家监管要求的文件。 定期保管 一般分为 10年和30年 两类,具体划分需结合档案内容的重要性和企业自身需求。 二、具体保管期限标准 核心财务资料 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2024年加计抵减政策的会计分录处理核心为: 实际抵减时通过“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与“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科目联动, 需分阶段记录计提、抵减及结转过程, 且政策到期后结余金额需冲回成本科目。 计提加计抵减额 : 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的10%(以生活服务业为例)计提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抵减进项加计额)”,贷记“其他收益”
30年 会计资料移交清册的保管期限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具体如下: 一、保管期限标准 一般情况 会计资料移交清册属于定期保管档案,保管期限为 30年 ,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开始计算。 特殊情形 若涉及单位合并,合并后的会计档案中属于移交清册的部分需 永久保存 。 二、保管要求 完整性保障 移交清册需对会计档案进行完整清点,记录差异项以验证档案准确性,确保移交时档案完整无缺。
买了车险但审车未通过,需重新年审并确保车辆符合检测标准,同时准备好行驶证、交强险副本等材料,按流程完成复检。 重新年审的必要性 未通过年审的车辆属于不合格状态,必须重新检测。年审费用按正常标准收取,需完成外观、安全性能、排放等多项检测,全部合格后方可上路。 准备关键材料 包括车辆行驶证原件、交强险副本(丢失需复印补办)、车船税发票等。电子保单需打印,并携带身份证以便核验。 复检流程 外观检测
根据搜索结果综合分析,广东省考整体难度普遍高于江苏省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竞争压力更大 广东省考报考人数远超江苏,且吸引了大量省外考生,导致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例如,2021年数据显示广东考题难度高且竞争人数多,江苏虽题量大但报考人数较少。 出题水平与题型创新 广东省考以高难度著称,新题型(如科学推理)逐年增加,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相比之下,江苏考题虽较难
差额事业编人员通常不会被辞退,但若存在严重违纪、连续考核不合格或单位机构调整等特殊情况,仍可能被依法解除聘用关系。 其稳定性虽弱于全额事业编,但远高于普通劳动合同工,核心风险点集中于旷工超期、重大失职、拒绝合理工作调整 等法定情形。 财政差额拨款性质决定了这类岗位需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考核。若员工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且拒绝调岗
不可逆向转为全额 差额事业编制能否转为全额事业编制,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一、基本政策规定 编制性质差异 差额事业编制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编制,待遇与财政收支挂钩(如医院、部分景点等);全额事业编制则完全依赖财政保障,两者性质不同。 逆向流动限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差额事业编制转为全额事业编制属于 严格禁止的逆向流动 ,无政策支持这种调动。 二、可能的转变途径 机构改革调整
有 差额事业编制是否享受五险一金,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综合相关法律规定和搜索结果,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保障情况 法律强制要求 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和《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用人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必须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差额事业编制作为劳动关系的一种形式,同样受此约束。 财政差额拨款与待遇挂钩 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其待遇与工作表现或单位财政状况相关
总账保管期限为30年,这是基于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旨在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同时满足税务审计和法律诉讼的需求。 企业在管理会计档案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与合规。对于总账这种关键的会计资料,其保管期限具有明确规定: 法定保管年限 根据最新的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总账的保存期限被设定为30年。这意味着从会计年度结束后的第一天算起
会计账簿的保管期限为 30年 ,具体依据如下: 法律依据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的保管期限为30年。 调整说明 该规定替代了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按年限分类(如3年、5年、10年、15年、25年)的旧体系,统一将总账、明细账等核心账簿的保管期限定为30年。 特殊说明 固定资产卡片 :需单独保管5年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30年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原始凭证 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直接证据,是财务审计和税务检查的基础。 记账凭证 记录经济业务的初步核算依据,与原始凭证共同构成会计核算的基础。 总账与明细账 总账汇总所有账户信息,明细账详细记录具体经济业务,两者共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日记账 按日记录经济业务,是总账和明细账的补充。 其他辅助性账簿 包括银行对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