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毕业的学生不能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但可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或就业意向书,待正式毕业后再转为劳动合同。 这一限制主要源于学生身份尚未具备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主体资格,若强行签订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权益保障不足。
-
法律主体资格限制
根据现行法规,未毕业学生仍属于在校生,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合法主体资格。劳动合同需在取得毕业证后生效,此前仅能通过实习协议或劳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且此类协议不受《劳动合同法》全面保护。 -
潜在风险与权益漏洞
- 学生权益:若发生工伤或薪资纠纷,可能因身份问题难以主张劳动权益;
- 企业风险:学生可能因学业突然离职,企业需承担培训成本损失;
- 信用影响:若合同条款违法或违约,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
毕业后的衔接处理
学生毕业后需及时与用人单位重新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开始缴纳社保。此前的实习协议可视为就业意向,但不可替代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未毕业阶段应优先选择合规的实习协议,避免盲目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法律风险。毕业后务必及时完善用工手续,确保劳动关系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