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这一框架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与时代需求。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文化自信
-
内涵
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导向,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仰,形成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视野。
-
地位
被置于核心素养首位,强调以文化人、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语文学习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二、语言运用
-
内涵
包括语言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与语言表现,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规范的语言习惯。
-
关联性
作为语文学科的独特素养,语言运用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如思维能力需通过语言表达得以实现。
三、思维能力
-
内涵
涵盖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强调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思维能力的整合(如左脑逻辑与右脑形象的协同)。
-
核心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文本分析等活动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从单一思维向综合创造思维转变。
四、审美创造
-
内涵
包括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要求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掌握艺术表现与创造美的方法,提升人文素养。
-
实践意义
通过文学鉴赏、写作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与创新精神,使语言表达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结
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
文化自信 为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提供价值导向;
-
语言运用 是基础,支撑其他素养的实现;
-
思维能力 贯穿文化理解与审美体验;
-
审美创造 是素养的综合体现。
新课标强调通过真实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积累、建构并表现核心素养,同时注重跨学科学习与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