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四大维度,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框架突破传统知识本位,强调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实践性学习实现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
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多媒体创作中灵活运用语言工具,特别注重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说明书)的解读与创作能力。例如初中阶段需掌握论证类文体写作,高中则要求完成6000字学术性专题报告,体现从基础到高阶的能力梯度。 -
思维品质发展
通过比较阅读、辩论活动、项目式学习等策略,系统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七年级教材增设"思辨性阅读"单元,引导分析《愚公移山》中的决策合理性;高中设置"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强化证据链构建能力。 -
审美鉴赏维度
构建"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年均阅读100万字优秀作品。小学阶段侧重意象感知(如《江南》的鱼戏莲叶),高中深化对《红楼梦》叙事艺术的专题研讨,建立审美标准体系。 -
文化传承创新
教材古文占比提升至48.3%,强调汉字演变、传统礼仪等活态传承。开展"家乡文化调查"实践活动,鼓励用短视频、数字博物馆等现代媒介传播文化,例如将《诗经》改编为校园音乐剧。
教师需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四大素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主题学习。家长可通过亲子共读《世说新语》、指导家庭会议记录等方式协同培养。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评价改革配套,如采用档案袋评估记录学生的演讲视频、读书笔记等过程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