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素养导向”贯穿课程标准修订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将核心素养作为主线,贯穿课程目标、内容设计以及实施环节。
1.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 新课标的修订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包括: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深化教育改革:面对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趋势,新课标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 适应社会需求:基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新课标强化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 新课标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 目标导向:新课标明确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 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 实施环节: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核心素养。
4.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
新课标要求课程建设坚持素养导向,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必备品格的塑造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一导向贯穿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结
新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新课标通过“素养导向”的设计,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教育的质量,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