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围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与文化理解力。具体如下:
一、核心素养构成
-
图像识读
通过观察与分析艺术作品,理解其造型、色彩、构图及文化内涵,形成整体观察能力。例如,识别不同艺术风格、材料技法及历史背景。
-
美术表现
运用绘画、雕塑等手段表达思想情感,掌握艺术语言与表现技巧。强调创意与实践结合,提升形象思维与审美情趣。
-
创意实践
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创意转化为具体艺术成果。
-
审美判断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能力,理解其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赏析经典作品,提升审美感知与鉴别力。
-
文化理解
感悟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理解其历史背景与社会价值。促进跨文化认知,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二、实施路径
-
课程整合 :将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融合,形成综合性艺术教育体系。
-
情境化教学 :通过生活化场景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
评价体系 :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创新成果展示。
三、教材与教师角色
-
教材更新 :新教材围绕核心素养重新设计内容与活动,强化跨学科联系与实践性。
-
教师转型 :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素养培育者,需掌握核心素养内涵与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体系,义务教育美术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文化理解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实现“以美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