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或诉讼
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即使员工自离,用人单位仍需依法支付工资。以下是具体处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确认工资支付义务
-
工资通常按月结算,建议在工资发放后离职,避免因结算周期问题导致工资被扣。
-
工资构成确认
确认工资是否包含基本工资、绩效、加班费等所有应发项目,避免因计算错误被克扣。
二、**途径
-
协商解决
首先尝试与HR或用人单位协商,部分企业可能通过补办离职手续解决工资问题。
-
劳动仲裁
-
申请时效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仲裁费用 :约200-300元,胜诉后由用人单位承担。
-
仲裁请求 :可要求支付拖欠工资、赔偿金(25%工资)及经济补偿金。
-
-
劳动监察投诉
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劳动部门可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
-
法律诉讼
-
诉讼时效 :仲裁结束后15日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强制执行 :法院判决后,可申请强制执行。
-
三、注意事项
-
证据收集
-
工资证据 :工资条、转账记录、社保缴纳记录等。
-
考勤证据 :考勤记录、打卡截图、邮件沟通等。
-
-
避免自行扣押工资
即使因旷工等违规行为,用人单位也无权以工资抵缴,否则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
离职手续
即使未办理书面离职手续,劳动关系仍可能被认定为解除,工资应结清。
四、特殊情况处理
-
社保未缴 :可要求补缴社保及未签合同的赔偿。
-
赔偿金计算 :违法解除合同需支付赔偿金(2倍经济补偿)。
通过以上步骤,劳动者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若用人单位仍拒不支付,建议优先申请仲裁,再考虑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