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我国将正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男性职工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至63周岁,女性职工分别延迟至55周岁或58周岁,并同步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和缴费年限调整。这一改革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小步调整和分类推进降低社会影响。
-
渐进式调整具体规则:从2025年1月1日起,男性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迟1个月,15年内从60周岁逐步延至63周岁;原55周岁退休的女性职工同步延迟至58周岁,原50周岁退休的女性职工每2个月延迟1个月,最终延至55周岁。差异化调整兼顾了不同群体的工作性质和健康水平。
-
弹性退休与自愿选择: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当前为15年,2030年起逐步提高至20年)后,可自愿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提前退休最长不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如男性60周岁);延迟退休需与单位协商,最长延至3年,充分尊重个人意愿。
-
配套措施与保障:政策同步完善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实行“长缴多得、多缴多得”,并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支持,禁止年龄歧视。特殊工种(如井下、高空作业者)仍可申请提前退休,领取失业保险金且临近退休者享受缴费年限延长等优待。
-
实施背景与目标:改革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力结构变化等现实需求,通过延长工作年限缓解养老金压力,同时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分类推进和15年过渡期设计,有助于减少政策落地阻力。
延迟退休是涉及亿万劳动者的系统性工程,建议公众关注个人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对照表,提前规划职业与养老安排。政策实施后,相关部门将持续优化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平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