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补偿金通常按税前工资标准计算,但超出当地年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余部分免税。具体发放时,用人单位会代扣代缴税款,员工收到的为扣除个税后的税后金额。
-
补偿金计算基数为税前工资
裁员补偿基数为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税前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根据《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若月工资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按3倍数额支付,且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
免税政策与缴税规则
根据财税〔2018〕164号文件,劳动者获得的经济补偿金中,当地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出部分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税。例如:某地区年平均工资为10万元,补偿金为40万元,则30万元(10万×3)免税,剩余10万元需按20%税率缴税(假设适用该档税率)。 -
税后到手金额计算公式
员工实际获得金额=补偿金总额-(超出免税部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假设补偿金为25万元,当地年平工资3倍为18万元,则应纳税部分为7万元。按综合所得税率表,7万对应10%税率,速算扣除数2520元,需缴税70000×10%-2520=4480元,税后到手250000-4480=245520元。 -
补偿金支付方式与纳税流程
用人单位一般会一次性支付补偿金,并在发放时代扣个税,员工无需自行申报。需注意:补偿金需与工资薪金区别计税,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税,劳动者可能面临税务风险,建议保留支付凭证并与单位确认纳税明细。
劳动者可通过查询单位所在地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数据,自行估算免税额度。重点关注补偿协议中“应发金额”与“实发金额”的差异,必要时可要求用人单位出具个税计算明细,确保免税部分足额享受。若补偿金涉及跨年度发放,需按实际支付时间对应的年平均工资标准分段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