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上的工资与实际工资不符时,劳动者可通过以下方式**:
一、法律风险与后果
-
社保与公积金基数不足
若合同薪资低于实际工资,可能导致社保、公积金缴费基数偏低,影响退休金、医保报销及公积金**额度。
-
加班费与经济补偿金计算错误
加班费、经济补偿金等通常以合同薪资为基数,若合同低于实际工资,劳动者可能面临权益损失。
-
举证责任倒置风险
劳动者需证明实际薪资高于合同,若缺乏证据可能被仲裁或法院以合同薪资为准。
二、应对措施
-
保留证据链
- 保存工资条、银行流水(标注“工资”字样)、个税申报记录等,证明实际收入高于合同薪资。
-
协商修订合同
与用人单位协商补签或变更劳动合同,明确实际固定薪资,或签署补充协议,并保留书面沟通记录。
-
投诉与仲裁
-
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实际工资标准并补足差额。
-
若仲裁结果不服,可提起劳动诉讼。
-
三、法律依据
-
以实际工资为准 :司法实践中,若存在银行流水等证据证明实际工资与合同不符,仲裁和法院通常支持以实际工资为基准。
-
同工同酬原则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相同岗位应支付同等报酬,企业以低合同工资规避社保责任的行为违法。
四、注意事项
-
企业以低合同工资减少社保缴纳的,劳动者可要求追溯补缴。
-
劳动争议时效为一年,建议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