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签合同工资与实际不符时,应以实际发放的工资为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发生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通常会支持以实际工资为准。
具体分析:
实际工资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中的工资条款若与实际发放不符,应以实际发放的工资为准。企业以合同约定低工资来规避社保或个税的做法,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还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常见原因及影响
企业可能以“避税”“省社保成本”为由签订低工资合同,而实际工资通过奖金、补贴等形式发放。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劳动者在离职时无法获得足额的经济补偿金,甚至影响未来的社保权益。解决方法
- 协商解决:首先与用人单位沟通,要求按照实际工资签订或修改合同。
- 劳动仲裁:如协商无果,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并提供银行流水、工资条等证据。
提示:
签订劳动合务必仔细核对合同条款,确保工资条款与实际约定一致,避免后续纠纷。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争议发生时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