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上写的工资和谈的不一致,通常是用人单位通过拆分薪资结构(如基本工资+补贴)或避税手段导致的,但可能侵害劳动者权益。 若实际发放工资与约定不符,可依据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同时需注意合同条款是否合法。
薪资结构拆分是常见操作,比如合同仅标注当地最低基本工资,其余以绩效、奖金等形式发放。这种做法可能降低社保缴费基数,但若企业未足额支付约定工资,则构成违约。重点核查工资条与银行流水是否匹配口头承诺,差额部分可要求补发。
合同金额低于口头约定时,需警惕“阴阳合同”风险。部分企业会以“方便避税”为由要求签署低薪合同,但实际发放差额现金。此类操作可能导致劳动者在仲裁时举证困难,建议通过书面补充协议或留存薪酬确认邮件固化证据。
**时,工资流水、社保记录、offer邮件等均可作为辅助证据。若企业以“岗位工资+浮动薪酬”为由拒绝补足,需判断薪资组成是否在入职时明确告知。未提前告知的单方降薪属违法行为,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遇到薪资争议,优先与企业协商,要求出具书面薪资确认函;协商无果则申请劳动仲裁,注意仲裁时效为1年。保留入职前后的所有薪酬沟通记录,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