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逻辑谬误的形式,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人身攻击类
-
人身攻击 :攻击对方人格、动机、态度等,而非论点本身(如侮辱、暗示)
-
稻草人 :歪曲对方观点,制造易于攻击的假象
二、概念偷换类
-
偷换概念 :通过改变概念内涵或适用范围进行诡辩
-
模糊概念 :利用语言歧义模糊概念边界
三、情感操控类
-
诉诸情感 :用恐惧、怜悯等情绪替代逻辑论证
-
情感转移 :通过激发情感波动转移讨论焦点
四、逻辑结构类
-
偷换前提 :在论证中偷偷改变前提条件
-
循环论证 :结论作为前提,前提作为结论
-
不当类比 :基于不相关特征进行类比推理
五、其他常见类
-
红色鲱鱼 :引入无关话题转移注意力
-
滑坡谬误 :假设小错误必然导致严重后果
-
幸存者偏差 :仅依据成功案例忽视失败可能性
-
权威诉诸 :依赖权威意见而非逻辑证明
-
因果倒置 :错误判断因果关系方向
-
过度概括 :以偏概全,忽略个体差异
-
虚假二分法 :将复杂问题简化为非此即彼的选项
-
后此谬误 :错误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事件乙,因此甲导致乙
-
诉诸无知 :因缺乏证据支持某观点,便认定其错误
-
虚假因果 :错误建立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
夸张手法 :故意放大事实以增强说服力
-
模糊边界 :在分类或定义时故意含糊其词
-
循环定义 :用结论定义前提
-
假两难选择 :限制选项以符合预设结论
需注意,非逻辑谬误在辩论或日常交流中较为常见,但过度使用会削弱论证有效性。法律辩论中尤其需警惕人身攻击、偷换概念等明显谬误,而情感操控类谬误则可能影响陪审团或听众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