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产权归属法律规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结合不同取得方式和特殊情况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一、产权取得方式
-
买卖取得
房屋买卖合同成立时生效,但产权转移需办理登记。未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 - 夫妻共同财产 :婚后共同购房或共同还贷的房屋,无论登记在谁名下,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 借名买房 :实际出资人享有权益,法律上房屋登记在名义所有人名下。
-
继承取得
继承开始后按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办理,需办理产权变更登记。 - 遗嘱优先 :有遗嘱的按遗嘱继承或遗赠办理。
-
建造取得
自房屋建成时取得所有权,需依法登记。
二、特殊情形与法律后果
-
婚前购房
- 父母出资:登记在子女名下的视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 夫妻共同出资:一般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父母明确赠与一方的除外。
-
婚后购房
- 共同还贷:即使首付由一方支付,房屋仍属夫妻共同财产。 - 借名买房:实际出资人享有产权,登记人仅为名义所有人。
-
产权登记效力
- 对抗效力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内部效力 :登记簿与权属证书不一致时,以登记簿为准。
三、法律保障与争议解决
- 所有权内容 :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受《民法典》保护。- 争议解决 :通过诉讼确认产权归属,需提供出资证明、购房合同等证据。
总结
房屋产权归属以登记为准,但需结合出资方式、婚姻关系及合同约定综合判断。建议购房时签订明确协议,避免因产权纠纷影响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