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产权本身是永久的,但土地使用权有期限限制(通常为70年),两者需明确区分。购房者永久拥有房屋所有权,而土地需在使用权到期后申请续期并补缴费用,目前《民法典》已明确住宅用地“自动续期”原则,但具体细则仍需完善。
我国房屋产权由“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部分构成。房屋所有权是永久的,只要建筑未被损毁,产权人可永久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土地使用权是国家出让给开发商的,住宅用地最高年限为70年,从土地出让时开始计算,实际购房后剩余年限可能更短。例如开发商拿地后拖延开发或房屋转手,都会缩短购房者的土地使用期限。
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的处理方式已由《民法典》明确:住宅用地自动续期,非住宅用地需依法申请。续期费用标准尚未全国统一,但过渡期政策(如“两不一正常”)允许免费续期并正常交易。需注意的是,商业、工业用地产权年限更短(40-50年),续期规则与住宅不同。
购房时应重点关注土地剩余使用年限,可通过产权证或土地证查询。未来政策可能进一步细化续期费用和流程,但房屋所有权的永久性不会改变。建议提前了解当地续期案例,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