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并非不能被开除,但需满足严格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关键亮点包括:法律明确规定辞退情形、程序严谨保障公平性、现实案例打破“铁饭碗”误解、制度改革强化考核退出机制。公务员职业稳定性高,但违法失职仍面临严肃处理。
-
法律依据明确
《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明确列举了辞退公务员的五类情形,包括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且拒绝调整、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超15天等。若公务员存在严重违纪、渎职或犯罪行为,可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予以开除,这是最严厉的行政处分,直接解除公职关系。 -
具体情形与程序保障
辞退或开除公务员需经过立案调查、听取申辩、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例如,年度考核不达标需有书面证明,旷工需有考勤记录与告知证据。单位需向公务员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本人,允许其申请复核或申诉,确保处理过程公正透明。 -
现实案例印证制度执行
近年多地通报公务员因赌博、酒驾、违反廉洁纪律等问题被开除。例如,2021年某地公务员因多次参与网络赌博被开除公职;2023年某官员因滥用职权造成重大损失被立案调查并开除。这些案例体现“能进能出”的管理原则。 -
考核与退出机制持续完善
公务员分类管理、聘期制、职级并行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地。部分岗位试点合同聘用,明确任期目标和退出条件。平时考核与专项督查加强,对懒政怠政行为强化问责,打破“终身制”认知,推动队伍优化。
公务员职业稳定性与责任约束并存,既有履职保障,也受严格监督。公众需理性看待“开除难”传言,其本质是制度对合规性与程序正义的坚守。随着干部管理体系的精细化,优者奖、劣者汰的导向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