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论的创始人是11世纪法国哲学家罗瑟林(Roscelinus),他提出“共相仅是名称”的极端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真实存在,而一般概念如“人类”只是空洞的符号。这一理论挑战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流实在论,成为哲学史上共相之争的起点,并因否定“三位一体”的教义被斥为异端。
-
核心主张:共相即名称
罗瑟林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具体的个别事物(如某个人、某匹马),而共相(如“人”“马”)不过是语言中的“记号”或“声音”,甚至比喻为“一阵风”。他否认共相具有独立或先于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强调普遍性仅存在于命名行为中。 -
对神学的颠覆性影响
从唯名论出发,罗瑟林质疑基督教“三位一体”学说,认为圣父、圣子、圣灵若是三个独立的实体,则实质上是“三个神”。这一“三神论”被教会视为异端,导致其学说遭压制,著作几乎全部散佚。 -
思想渊源与后续发展
罗瑟林受早期唯名论者贝伦伽尔启发,但首次系统化理论,其极端立场后被阿伯拉尔修正为“概念论”,承认共相作为思维中的抽象概念具有一定意义。14世纪奥康的威廉进一步提出“奥卡姆剃刀”,延续唯名论传统。 -
哲学史意义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推动中世纪哲学从神秘主义转向理性思辨,为近代经验主义奠定基础。罗瑟林的个体主义立场间接影响了科学实证精神,强调对具体现象的观察而非抽象本质的预设。
唯名论虽在中世纪被视为异端,但其对语言、实在与认知关系的探讨至今仍是哲学核心议题。理解罗瑟林的思想,有助于把握西方哲学从形而上学到现代分析的转向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