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财政评审管理办法的核心在于强化预算源头管控、细化评审标准、深化结果应用,并突出“过紧日子”导向。通过明确优先评审范围(如资金量大、技术复杂的项目)、规范各方职责(财政部门、申报单位、第三方机构)、优化评审流程(如与绩效评估联动),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评审范围精准化
中央及地方财政均聚焦资金需求大(如1亿元以上项目)、专业性强(如信息化建设类)或技术复杂的项目,同时明确人员类、公用经费等九类免审情形。地方层面如宜春市将装修、拆除工程等纳入必审范围,确保“应审尽审”。 -
评审内容全面升级
从项目必要性、预算合规性扩展到绩效目标审核、支出标准建设,并强调延续性项目需结合历史执行情况。长沙市的争议会商机制和鄂尔多斯的“退窗-重审”流程,进一步提升了评审的实操性。 -
结果应用更趋刚性
评审结论直接挂钩预算安排,并推动支出标准体系与绩效标准建设。例如,湖南省要求将评审结果作为“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的依据,宜春市则明确评审结论用于招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 -
技术赋能与协同监管
多地引入第三方机构与专家库,结合AI工具提升效率,同时强化利益回避和档案管理。长沙市通过“服务型评审”优化流程透明度,鄂尔多斯则建立领导干部干预登记制度,确保评审独立性。
提示:各地细则虽侧重不同(如省级侧重预算评审、市级聚焦政府投资项目),但均体现“从严从紧”基调。申报单位需提前梳理项目合规性材料,避免因资料缺失延误评审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