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评审中心的权力确实很大,主要体现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结算、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拥有决定性话语权,且因专业性强、监督难度大,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高风险领域。
-
核心职能赋予实质权力
财政评审中心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审核、结算审定、招标控制价核定等,其评审结论直接决定项目能否开工、工程款拨付额度及最终结算金额。例如,项目未经财评审核不得招标,财政资金拨付也需以评审报告为依据,这种“先评审后执行”的机制使其成为项目资金的“守门人”。 -
自由裁量权集中
评审中心既负责选定第三方造价机构,又主导评审复核,形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权力闭环。部分案例显示,负责人可通过干预评审进度、虚增预算、操纵协审机构分配等方式谋利,甚至按项目金额收取回扣,导致财政资金流失。 -
监督薄弱加剧权力滥用
财政评审专业性强、行业封闭,外部监督难以渗透。多地反腐案例暴露其“小机构大权力”特点,如江西资溪县评审中心原负责人通过亲属公司套取资金,抚州市案件揭示“雁过拔毛”式腐败,凸显权力失控风险。 -
改革与制衡趋势
近年多地推动财政评审体制改革,如引入区块链技术存证、分离评审与监管职能、强化主动投案政策等,试图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但技术壁垒和利益链复杂,彻底规范仍需时间。
提示: 财政评审中心的权力本质是技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结合,需通过透明化流程、分权制衡和常态化审计来防范风险。对于企业和公众而言,了解其运作规则有助于监督政府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