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是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民事权益的方方面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立法背景与时间节点
- 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草案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开启民事法律体系化时代;
-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生效,原有《婚姻法》《继承法》等9部单行法同时废止;
- 颁布三周年与宣传月:2023年5月28日被定为法典颁布三周年纪念日,每年5月为“民法典宣传月”,强化普法教育。
二、法典内容的核心亮点
- 七编结构: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大编,共1260条,系统覆盖民事活动全领域;
- 基本原则: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六大原则,首次将“绿色原则”纳入民事活动基本准则;
- 权益保护升级:明确胎儿继承权、未成年人性侵害诉讼时效延长、虚拟财产保护等创新条款,回应社会热点需求。
三、现实意义与民生影响
- 见义勇为免责:自愿紧急救助行为造成损害不担责,解决“扶不扶”的道德困境;
- 婚姻家庭保障:增设离婚冷静期、完善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维护家庭关系稳定;
- 数据与隐私保护:对个人信息、网络虚拟财产作出原则性规定,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需求。
作为新时代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系统性规范,持续推动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为公民权益提供坚实保障。其施行不仅是法律体系的里程碑,更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