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是真实且持续推进的国家政策,其核心在于以居民意愿为前提、以综合改善为目标,并非网传的“强制拆迁大潮”。根据中央最新部署,改造优先聚焦安全隐患突出、配套落后的区域,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方式,并强调资金平衡与民生保障。以下是关键事实解析:
-
政策真实性
国务院及住建部多次发文明确城中村改造为城市更新重点,2024年政策支持范围从35个城市扩至近300个地级市,专项借款、税费优惠等配套措施同步落地。例如,深圳要求改造项目需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同意方可启动。 -
改造模式差异
改造并非“一刀切”拆除:- 拆除新建:针对危房或规划冲突区域,需居民协商一致;
- 整治提升:保留建筑主体,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如温州将城中村微改造为文旅地标);
- 拆整结合:局部拆除与整体修缮并行,平衡效率与成本。
-
民生与经济双赢
- 居住升级:通过货币化安置(如“房票”)或新建安置房,保障居民“住有宜居”;
- 城市提质:消除消防隐患,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提升土地集约利用(广州结合改造新增保障性住房);
- 内需拉动:2024年全国改造项目超1800个,带动建材、装修、服务等行业增长。
-
常见谣言澄清
- “强制拆迁”:政策明确要求尊重居民意愿,未经同意不得强制推进;
- “刺激房地产”:官方否认“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等不实数据,核心目标是民生改善;
- “补偿不公”:补偿标准需公示并符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条例》,部分地区引入律师监督。
提示:若涉及自家房屋改造,建议通过社区或住建部门查询官方文件,警惕非正规渠道信息。城中村改造是长期工程,需理性参与协商,共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