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确处理目的并确保最小范围使用,同时保障用户知情权与删除权等七项核心权利。企业过度收集或滥用数据将面临高额罚款,而匿名化处理的信息不受限制。
-
法律框架与基本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数据必须合法、透明,且仅限实现目的的最小范围。例如,共享充电宝每5分钟收集非必要信息即属违规。最小必要原则是核心,任何超出合理范围的行为均可能被认定为“过度收集”。 -
用户权利保障
用户拥有七项关键权利:知情同意权、决定权、查阅复制权、移转权、更正补充权、删除权及规则解释权。例如,企业需在用户撤回同意后立即删除数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
企业合规要求
企业需建立透明机制,如公开数据用途、设置显著提示标识(如人脸识别场景),并定期接受合规审计。违规成本极高: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处营业额5%罚款或吊销执照。 -
匿名化处理的例外
匿名化数据(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不受限制,但需确保不可复原。例如,经脱敏处理的统计信息可用于分析而不触发隐私条款。
提示:企业应定期审查数据收集流程,优先采用隐私增强技术(如数据最小化),而用户需主动行使权利,警惕“默认勾选”等隐蔽收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