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总监应根据企业风险等级及经营规模灵活选择月调度或周排查制度,并注重两者协同配合。关键决策依据包括:法规强制要求、企业动态风险管控需求、突发问题响应时效性及记录台账完整性,二者共同构成食品安全管理闭环。
-
法规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依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食品安全总监需按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分层落实责任。周排查侧重短期风险筛查与整改跟踪,适用于高风险环节(如生鲜加工、冷链运输)或问题高发期;月调度则聚焦系统性总结与资源调配,适用于规模较大、流程复杂的企业。例如连锁餐饮企业需每周检查各门店卫生合规情况,每月汇总分析供应链质量数据。 -
风险等级决定排查频率
高风险企业(如婴幼儿食品生产商)应执行周排查+月调度双机制:每周重点检测原料微生物指标、生产线清洁度,每月评估供应商资质与工艺稳定性。中低风险企业(如预包装食品零售商)可侧重月调度,但需在促销旺季、节假日前增加周排查频次。 -
执行要点与台账管理
周排查需包含现场检查记录、快速检测结果、员工操作规范抽查三项核心内容,72小时内完成问题整改;月调度应涵盖风险趋势分析、培训计划调整、设备维护周期优化等战略决策,并形成跨部门协作方案。两类记录均需通过数字化系统留痕,便于追溯审计。 -
特殊场景的弹性调整
出现食安预警(如原料批次不合格)、重大活动保障(如学校配餐)或新工艺导入时,应临时启动周排查;若企业通过HACCP认证且连续3个月无风险事件,可申请调整为双周排查制,但需报属地监管部门备案。
食品安全总监应建立“周排查发现问题-月调度根治问题”的螺旋式改进机制,通过PDCA循环持续提升管理体系。建议采用智慧食安平台自动生成检查清单,实时关联抽检数据与调度决策,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