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预测2035年社保基金累计结余将耗尽,但国家战略储备与多元措施可保障养老金发放。关键亮点包括: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达8%、国有资本划转补充、财政年度拨款,以及延迟退休等制度调整。以下分点解析:
-
2035年结余耗尽不等于养老金停发
社科院精算报告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可能在2035年耗尽,但国家已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战略储备。截至2020年,该基金规模超2.9万亿元,通过投资运营(年化收益8.51%)、财政拨款和国有资本划转,预计2035年可达10万亿元,可覆盖当期养老金缺口。 -
老龄化与制度转型的双重压力
缴费赡养率(退休者与缴费者比例)将从2020年的2.57降至2050年的96.3%,人口结构恶化是主因。现行“现收现付制”依赖在职人员缴费支付退休金,而历史缺口(如未足额缴纳的退休人员)加剧了收支压力。 -
国家五大措施稳养老基本盘
- 战略储备扩容:划转10%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目前积累超2万亿元;
- 财政托底:2024年中央预算安排养老保险资金超5000亿元;
- 延迟退休:2025年起逐步实施,男性最终延至63岁,预计年均增收2000亿元;
- 全国统筹:2025年实现省级调剂全覆盖,平衡地区差异;
- 个人养老金制度:免税存入1.2万元/年,鼓励个人补充养老储蓄。
-
个人需未雨绸缪
社保替代率(养老金与退休前收入比)仅45%,建议通过“三支柱”模式(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提前规划。2024年全面推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资理财、保险等产品,但当前参与率不足5%。
总结:2035年养老金结余耗尽是人口结构问题的投射,但国家储备与政策调整可缓解危机。个人应结合制度红利与自主储蓄,构建多元养老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