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方p值手算计算公式
卡方p值的手算计算主要涉及卡方分布表和卡方统计量的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
计算卡方统计量(χ²):
- 对于每个类别,计算观察频数(O)和期望频数(E)。
- 使用公式 计算卡方统计量,其中求和是对所有类别进行的。
-
查找卡方分布表:
- 确定自由度(df),其计算公式为 。
- 在卡方分布表中找到相应自由度和显著性水平(如0.05)下的临界值。
-
比较卡方统计量和临界值:
- 如果计算得到的卡方统计量大于表中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有显著差异。
- 如果卡方统计量小于或等于临界值,则不拒绝原假设,认为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无显著差异。
分点展开论述:
-
卡方统计量的计算:
- 观察频数(O)是实际观测到的频数,期望频数(E)是根据原假设计算得到的理论频数。
- 卡方统计量通过比较观察频数和期望频数的差异来衡量,差异越大,卡方统计量越大。
-
卡方分布表的使用:
- 卡方分布表列出了不同自由度和显著性水平下的卡方临界值。
- 自由度由类别数和样本数决定,反映了卡方分布的形状。
- 显著性水平是事先确定的,如0.05表示有5%的概率拒绝原假设。
-
卡方p值的确定:
- 卡方p值是卡方统计量对应的概率,表示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观测到的卡方统计量或更大值的概率。
- 如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认为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有显著差异。
- 如果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则不拒绝原假设,认为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无显著差异。
总结: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手工计算卡方p值,判断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卡方统计量的计算、卡方分布表的使用以及卡方p值的确定是关键步骤。理解这些步骤对于正确应用卡方检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