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签合同直接离职走人,劳动者仍有权获得工资。关键点包括:① 事实劳动关系受法律保护,工资必须按实际劳动支付;② 未签合同属用人单位违法,可主张双倍工资赔偿(最多11个月);③ 自动离职不影响已提供劳动的报酬,但可能需赔偿单位损失。
-
法律明确保障劳动报酬权
只要劳动者实际提供了劳动,无论是否签订合同,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对应工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成立,未签合同可视为不定期劳动关系,劳动者有权随时终止,但需注意避免给单位造成损失。 -
未签合同的额外赔偿权益
用人单位超过1个月未签合同,需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最长11个月)。若因单位拖欠工资、未缴社保等原因离职,还可主张经济补偿,标准为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 -
离职操作与风险提示
虽可随时离职,但建议提前通知(试用期3天,正式工30天)并完成工作交接,避免被追责。若单位拒付工资,可收集考勤记录、工资转账等证据,通过劳动监察、仲裁或诉讼**。
总结:未签合同离职不影响工资索取,但需注意程序合规。遇到欠薪应果断**,法律对事实劳动关系有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