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以业绩不达标为由降职降薪是否合法,取决于是否满足法定条件和程序。关键点包括: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是否有明确约定、考核标准是否合理透明、降薪幅度是否符合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是否履行协商或告知义务。若程序违规或依据不足,则构成违法降薪,员工可依法**。
分点论述如下:
-
合法情形
若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明确约定“业绩不达标可降职降薪”,且该条款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同时考核标准具体、可量化,降薪后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则降薪行为合法。例如,绩效工资部分因考核未达标而调整,属于合理范畴。 -
需协商一致
未经员工同意,公司单方降薪通常违法。《劳动合同法》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包括薪资)需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即使业绩未达标,若未协商或员工未签字认可,降薪无效。 -
举证责任与程序正义
公司需举证证明业绩考核的合理性,包括考核流程、评分依据及结果告知记录。若仅以主观评价或未公示的标准降薪,员工可主张程序不公,要求恢复原待遇或赔偿差额。 -
违法降薪的救济途径
员工遭遇违法降薪时,可依次采取以下措施:与公司沟通并要求书面说明→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提起诉讼。注意保留工资条、考核记录、沟通证据等关键材料。
总结:企业降职降薪必须“有约可依、有据可查、有度可循”,否则将面临法律风险。员工应提前了解自身权益,遇争议时及时留存证据,必要时借助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