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司故意拖延不开除的情况,核心解决思路是:主动沟通明确意图、依法**保留证据、灵活选择协商或仲裁途径。关键在于判断公司行为是否构成“未按劳动合同提供劳动条件”,并依据《劳动合同法》争取经济补偿金或通过劳动仲裁强制解除劳动关系。
若公司长期不安排工作、取消办公权限或变相冷处理,可书面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补偿,每工作满一年可主张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协商无果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但需注意全程保留考勤记录、工资流水、沟通记录等证据链。若公司以“旷工”等理由反咬,需证明自身始终履行上班义务(如每日打卡、书面要求恢复劳动条件等)。
分点展开:
- 沟通优先:直接与人事或上级明确表达诉求,要求书面答复。若公司含糊其辞,可录音或邮件二次确认,避免后续扯皮。
- 证据固化:保留工资条、社保记录、工作群聊天记录等,若被移除权限需录像或拍照,并通过EMS发送书面通知要求恢复条件。
- 法律依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公司未提供劳动条件时,劳动者可单方解除合同并索偿,仲裁时效为1年。
- 心理博弈:拖延战术下,公司往往为规避赔偿,劳动者需保持冷静,避免主动辞职或签署不利文件。
- 仲裁准备:若协商无效,整理证据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张解除合同与经济补偿,必要时可申请财产保全。
总结: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需策略性行动。遇到恶意拖延时,既要积极交涉,也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必要时借助专业法律支持提升胜算。